2006年3月20日 星期一

Parasite single

3月19日


經濟面:
大前研一:日本邁向「M型社會」
「日本正邁向『M型社會』!」大前研一引用厚生勞動省的統計數字指出,在泡沫經濟後「失去的十年」中,日本社會默默分流;有錢人愈來愈有錢,中產階級卻逐漸向上下移動,而其中大多流向低收入的底層。如此,形成左右兩端高峰、中間低落的「M型社會」。

為了了解日本中產階級的流動現象,大前研一將原本以「年收入六百萬日圓」(約一六五萬台幣)定義的中產階級,上下細分為兩個階層:「年收入三百萬到六百萬日圓的Lower-Middle(中低階級)」與「年收入六百萬到一千萬日圓的Upper-Middle(中高階級)」。

再根據厚生勞動省的「勞動經濟分析」數據,對照一九九二年與二○○二年的日本國民年平均所得的變化,發現上述趨勢。

社會面:
飛特、尼特、單身寄生族興起

除了所得數字之外,日本年輕人的鬥志,也正向下沉淪。
根據日本內閣府「國民生活世論調查」的數字,在二十到三十四歲年輕族群中,認為自己在社會上居於中間階層的人,十年來掉了近十個百分點;而認為自己屬於「下層」階級的,卻增加了一三.三%。

有三個族群,是日本學者近年來熱中討論的對象:
一、尼特族(Not in education, employment or training,NEET):沒工作、沒上學、沒受訓,典型的「米蟲」。

二、飛特族(Freeter):只想到處打工兼差,不願找正式工作。

三、單身寄生族(Parasite single):成年子女仍跟父母同住,以節省房租與生活費,收入卻大多拿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。

三浦展指出,這群人迷戀「3P」:個人電腦(PC)、行動通訊(Pager)、遊戲機(Play station)。他們跟外界溝通以及追求娛樂的方式,都是透過科技產品與網路,久而久之,遺忘了人與人接觸的溫度。

這樣的年輕人愈來愈多,導致日本生產力與競爭力下降。
日本經濟研究中心預估,團塊世代退休之後,二○一○年,日本將減少一二三萬名工作者,GDP將減少九.五兆日圓(約二.六兆台幣)。而日本政府則統計,二○○四年,日本飛特族高達二一三萬人,尼特族六四萬人,單身寄生族更高達一二二一萬人。

比起年輕人,更慘的,是中產階級。年過三十,好不容易成了家、爬上小主管的中產階級,他們面對的,是怎樣的人生?薪資愈來愈少,房貸與子女養育費依然沉重,形成更大的生活壓力。

遊民現象,是後遺症之一。「終身雇用制」與「年功序列制」的崩毀,加上日本經濟泡沫之後,許多企業倒閉或裁員,原本好不容易爬到中階的日本人一下子失業。

但由於一生只待在一家公司,無其他專長可另謀職;即使是同性質的公司,別人早已卡位,也沒有自己可以插進去的位置。日本人的自尊心強,無法放下身段做比以往低下的職位,難以重頭開始,造成他們寧願放逐自己,露宿公園的藍色帳篷,跟其他境遇相似的天涯淪落人互相取暖。
今年一月底出刊的日本財經雜誌《鑽石週刊》,以「上流社會vs.下流社會」為封面故事,探討「一個日本,兩個世界」。

從日本網路新貴「六本木族」富裕奢華的生活,對照窮人人數增加、收入減少,導致「百元商店」、「唐吉軻德」等廉價商店大行其道,公園的遊民人數也愈來愈多。今年一月,大阪警方甚至首度強制拆除公園的遊民帳篷,引發抗爭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