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

這樣思考,人生就不一樣-早知道該多好的思考整理術


以下是我自己做摘要:

ch1:獨立思考,一生受用

p.012-「若非以自己的力量獲取知識,就像滑翔翼一樣,無法在天空獨力飛行。」
p.014-「滑翔翼型人的能力,被動獲得知識;飛機型的人主動發明、發現知識。」
p.017-「學校無法等待學生主動產生學習意願。」
p.022-「希臘人能建立輝煌的歷史文化,乃是因為他們有傑出的發問能力。」

ch2:思考的醞釀過程
p.039-「『我早晚都在想。』想太久會陷入偏執的泥淖,迷失大方向,拘泥於細節腦子會一片混亂。」
p.041-「思考需經過沈澱,有時候只需一晚ex:高斯。有時需花上數十年,ex法拉第。」
p.043-「一昧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唯一,漸漸看不到其他想法。」
p.044-「『只有一種想法,則太多。只有一種想法,將會奪走一切。』擁有多線思考的人,在最終收網的時候,可以得到最豐盛的成果。」
p.047-「自古訓詁學者,會採取最接近自己想法的解釋;要是自己沒有想法,就採用最多人認同的解釋,而其他解釋全盤否定。然而,近來有人覺得應該站在涵蓋一切的高度來看待這些解釋,每種解釋都有存在的必然性,就是全新的訓詁學。」
p.053-「將靈感亂丟在地上,在拿起來重看,會看見更有趣的。」
p.064-「一口氣讀完容易懂,不要停在困難的地方太久。」
p.068-「serendipity (偶然力)。」

ch3:思考如何去蕪存菁
最客觀的思考為一次知識,而二次知識為一次資訊基礎加以整理而來。
ex.社論為「後設」資訊,需不同的解讀才能理解。
ex.評論(review)亦是如此。
思考的整理並非平面的量化歸納,而是立體的質化整合。
p.081-「資訊蒐集,要當機立斷。」
資訊不馬上整理,很容易就會忘記。整理資訊需標上「來源」、「日期」、「名稱」才有價值。
p.086-「絕對不要堆積無用的垃圾。」
p.088-「先問自己為什麼要蒐集。」
p.091-「讀的時候先不要抄筆記。」
p.091-「而記筆記時,標題不可缺少。」
p.093-「將筆記抄錄下來的安心感,認為自己已抄下來,總有一天會去重讀。事實上不但不會重讀,還會促使自己遺忘這件事。
p.094-「興趣會發揮作用。對感興趣的事是不容易忘記的。讀閱數本相關書籍時,第一本是最花時間的,但到後面,不必詳讀就會理解的部份也會越來越多。
p.095-「趁熱度未退時,盡快處理。一但退了,便會迅速遺忘 。」
p.097-「隨身帶著小記事本,那是存放靈感的好地方。」

ch4:思考的整理和遺忘
「經典」是穿越讀者層層的遺忘誕生的。
p.127-「遺忘是去蕪存菁的好方法。」
p.131-「知識的收穫遞減法則。」
p.137-「動筆不要有壓力。」
p.140-「不要懶得重寫。」
p.148-「思考和工作不同。如果是工作,可以不斷的處理、解決。然而思考經常是得不到解決,一直在原處打轉。此時就會認為自己什麼都想不出了。」
p.151-「思考最忌愁眉不展。」

ch5:思考的表達與激盪
p.167-「思考也要避免近親繁殖。」
p.188-「要記取失敗的經驗。」

ch6:思考的進階
p.215-「重心應該放在電腦做不到的事。」

心得:
一樣的,我也是被書名所吸引。看完書之後在看看作者學經歷,就可以發現這本書滿適合給寫論文的學生看,或許我一開始就應該發現...。作者認為自己的學生,對自己的論文沒有方向,是沒有思考。進而寫下此書,給後生晚輩一點指教。看來寫論文是對自己的思考有很大的挑戰。在五、六章節,認為討論對思考很有幫助,思考不是閉門造車,不與人談論很難會思考上的火花。一些古人如法拉第、牛頓,都會以書信往來,討論自己的研究和看法。我在這點也是相當的弱。也可以從做摘要這件事,發現我後面的章節也抓不出個重點。可能是自己與後面的章節,無法產生共鳴。知道自己的弱點,就應改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